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辛棄疾

關燈
辛棄疾

【雖然南宋朝廷對於北伐之事毫無熱情,但是卻很欣賞辛棄疾的才能,他本是英勇抗敵在前,而後在《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中的觀點更是為他添色,於是公元1168年,乾道四年,辛棄疾擔任建康府通判,通判這個職位在宋朝還是很不錯的,有實權,管各項事務,而且有監察官吏之權。】

這樣一個官職已經能讓足夠多壯志難酬的文人心生羨慕了,不論唐宋。

可是他們也很清楚辛棄疾算是生不逢時。

他想要的,與他們想要的是不同的。

而且在他所處的那個時期,只有這樣一個擁有實權的官職也是不夠的。

國家危亡之際,如若不解決這個最緊要的問題,他就是做了帝王似乎也沒什麽意義。

【然而辛棄疾志不在此,他想要的就是征戰沙場,收覆北方。】

【在這裏他寫了兩首登建康賞心亭,一首是我們熟知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不過也有說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任東安撫司參議官的時候寫的,這不是很重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賞心亭就在今天的南京,是一處歷史名跡,“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頭描寫整體環境,楚天其實是指的古楚國的天空,後來泛指長江以南的天空,同一片天空下,擡眼望去,皆是一片淒清秋景,水流遠去,飄到遠方,與天匯合在一起。這風景應該還是很美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就這麽兩句,讀起來竟有一種淒涼悲壯之感,跟我讀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感覺是差不太多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早年讀過不少的書,蘇軾的詩詞他自然也是讀過不少的。

蘇東坡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也十分認同這個觀點。

然而若真是十分喜歡的作品,讀得多了就難以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帶了那樣的味道。

所以幕中女子說他二人的詞讀起來感覺差不多也不算錯。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遙岑就是指的遠山,而且還是那種陡峭的小山崖。韓愈和孟郊有《城南聯句》,其中提到,“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後來“寸碧遙岑”就用來表示極目遠望,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蒼翠小山。】

唐,元和年間。

孟郊是韓愈的好友,他們兩人的年紀雖然差得有些多,但是卻總有許多可以說的話題。

然而……

韓愈想起自己曾經酒後寫過的一首詩《醉留東野》。

那時候他常常讀李白、杜甫的詩,總是感嘆他二人不能時常在一處,一生就只僅僅見過幾次面。

可是他和孟郊又何嘗不是呢?

不過兩人還能留下這樣有趣的詩,也算是不錯的。

【說起聯句,這是一種比較創新式的詩歌創作方法,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合作而成的作品,其實這種作品更多的是互動性與娛樂性,想要真正創作出一篇神作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韓愈頷首緘默,這首詩確實算不得神作。

不是他與孟郊的水平太差,也不是兩人之間無契合,只是詩仙李白尚且不能首首稱神,更何況是他們。

而且這首詩的意義並不在此,而在於這是他與孟郊同作,之於他二人來說,這就是一手好詩。

大抵幕中女子還太年輕,不懂此中感情。

【說起創作,那還是得流暢,若是失去了流暢,創作就很難成功,但是若是拋開這個目的去進行聯句創作卻能有不少的收獲,這種創作很適合那些常有佳句而難有佳篇的苦吟派,例如孟郊這樣的苦吟派,他們能夠在這樣的創作中激發自己的潛力與想象力,讓作品更加鮮活,若是大家遇到創作瓶頸,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韓愈覺得孟郊也並非無佳作的。

他覺得孟郊的《游子吟》就是極好的,而且孟郊的許多詩甚至能越魏晉。

但他倒也不認為幕中女子有哪錯了。

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是她不能理解孟郊。

【我們理解的時候換一下順序,擡眼望去,那些像碧玉發簪和那海螺狀的發髻的山像是在述說憂愁恨意。韓愈有詩雲“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其實是比較簡單的比喻句,但很形象,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就是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bushi),只是很多時候好的作品中不一定都非得是精雕細琢的句子,你就隨便去拿一本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來看看,基本上都是相對通俗的,而我們有時候讀到古典文學覺得人家文縐縐,其實像《紅樓夢》那些已經是當時的通俗語言了。】

清,乾隆年間。

曹雪芹拒絕了皇上的好意,認認真真地在家中寫書。

皇上並沒有怪罪於他,反而給了他許多的賞賜,甚至還賞賜了他一座宅院。

搬家之後,也終於沒有許多不相熟的人到他的院前來擾他了。

他細一想,自己寫的這些東西,確實大多都是俗語,他原還想會不會寫得粗魯了些,但為了能與人物的性子配對,那些粗鄙之言也並未修整。

幕中女子所說之語他是認同的,若想讀些深奧的東西,看看《尚書》之類便足夠了。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游子。”夕陽西下,斜掛高樓,斷鴻指的是落單的大雁,我們都知道大雁都是一群一群的南遷北徙,然而現在的詞人這樣的南渡的游子就像是那孤雁,只能發出無盡的悲鳴。】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吳鉤,就是吳地的一種刀。】

【李賀的《南園》中有寫“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首詩寫在晚唐藩鎮割據正當十分嚴重的時候,那時候唐代邊陲地區和世襲藩鎮有大約幾十個州是不納賦稅不報戶籍的,他們差不多已經脫離了唐朝的控制,只是名義上還屬於唐朝,後來唐朝也是因此而滅亡的,而李賀這時卻還因為避父諱而陷入無法施展才華的困境,他閑居在家鄉南園,寫下了這首詩。】

唐朝各時期的統治者聽到這個都深深皺起了眉頭。

但其實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從安史之亂的事情看來,拋開李隆基的過錯,面對藩鎮割據,他們的處理確實還是不夠完美的。

這本來也就是一個難題,自古也都沒有完美的。

可他們還得想法子,至少不能讓唐朝因為此等原因而滅亡。

唐,元和年間。

這是他們都很擔心的問題。

現如今這天下看著似乎有所進步,給人一種他們又要回到盛世的錯覺。

然而藩鎮割據的事情一時不解決,那便永遠不能真正放心。

但凡稍微觀察敏銳點的人都能看清如今的局勢,李賀自然也是,雖說這首詩他並不知道,或許是之後的作品,但讀起來他也能感知到其中的情緒。

可惜以他這個身體並不能上陣殺敵,如若不然他也想棄文從武,不說成為辛棄疾那般英傑,只要努力為大唐獻上臂力就很好了。

【而後他寫“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你去那淩煙閣上看看,哪個書生能被封侯的?淩煙閣大家應該都了解,唐代為了表彰功臣修建的一棟樓裏面都是功臣的畫像,裏面最著名的就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什麽李靖、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虞世南都是其中的功臣。那地方是當時的文才武將最向往的地方,誰都希望那裏面有自己一張畫像。】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民間的消息可比朝廷的消息來得快多了。

在得知聖人下了罪己詔的消息之後,李白和杜甫這時才接到聖人召令。

雖早有預感,但他二人卻無法不激動。

他們似乎終於有機會了。

終於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也終於有機會朝著那淩煙閣努力了。

【李賀的詩,等以後再細說,這裏辛棄疾寫此句是想說自己空有才華不得重用,或許是如李賀一般,或許是如吳鉤一般,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後面才是重點,好好的征戰沙場的吳鉤如今卻只能放在手邊把玩,拍遍了那些欄桿,卻還是沒人能懂得他登高遠望之心。】

【這句話一下子就能讓我們想起上一個視頻李清照詞中的句子,“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雖然他們的主題不同,但其中卻都是有一樣的想回歸北國的心情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就說為何讀到他的那句子讓她心中那般不是滋味,原來他們都有同樣的感受。

即便事情還未發生,但李清照就已經能想到那樣令人悲痛的場景了。

未曾經歷已經如此心痛,那些真正經歷著的人又是何感覺?

想到這些,她便也沒了氣力與趙明誠多言。

他要別扭便由他別扭,自己想通便好了。

目前來說,李清照是不想與趙明誠分開的,沒人都有不好的地方,趙明誠包容她,她也當包容對方。

但是前提是,趙明誠沒有越過她的底線。

總之天大地大,如今自然還是國家大事更大。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張季鷹的典故我們說過好多次了,他見秋風起,想到家鄉的特產菇菜、蒓羹、鱸魚膾,然後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別說是家鄉的鱸魚美味了,哪怕秋風都吹盡,也不知道張季鷹回去了沒,這裏的意思是他想念家鄉並不是像張季鷹一樣是想置如今的事業不顧。】

【求田問舍,“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個典故是來自三國時期,有一次劉備、許汜和劉表一起聊天,說起了陳登,然後許汜就說我不喜歡陳登,他這個人太傲,自己之前有一次見對方,對方都不搭理自己。劉備便說,陳登不搭理許汜是因為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還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近來劉備有點慌張,因為鄴城如今開始那什麽科舉考試吸引走了不少的人才。

他們這益州有文才的人顯然不如他們鄴城,就算有也比不過他們。

這劉郎是在誇自己?

劉備巴不得幕中女子多誇自己一點,讓那些人才又快點回來。

她提到的事劉備還有印象。

劉表當時和自己是相通的想法。

說起這事,劉備又想起當初劉表離世之前,曾想將益州直接送給自己。

若當初他應了,那在他的帶領下,說不定益州已然不似如今了。

是他為了義氣錯過了。

唉。

劉備嘆息,可他終不是那種乘人之危的人。

【這裏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想說自己也不是像許汜一樣只顧私欲,他是想做什麽呢,是想收覆山河的。】

【只可惜時光流逝,國家飄搖,“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樹猶如此”出自《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當時庾信也是面對國難,羈留北方,所以他看到枯樹,難免生出感慨,寫下這樣的句子,辛棄疾借用這句話,抒發時光飛逝,自己虛度光陰的悲傷情緒。】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也是,“樹猶如此”,何況人乎?

而朝代更替也是一樣。

杜牧閉了閉眼,他想,大唐或許也走到盡頭了,這世間也該交給下一個朝代了。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誰去請那紅巾翠袖的女子來為我拭去英雄失志的熱淚呢?自古英雄配美人,然而這裏辛棄疾並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美人,而是表達無人喚取,表達“無人會”而已。】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這後世之人不是懂自己的嗎?

辛棄疾輕笑,可惜時代不同。

他覺得或許即便後世之人來到這個世界也完全沒辦法改變現狀。

【這首詞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沈痛、悲憤,帶著滿腔的愁緒將一棵滾燙的愛國之心捧到了看這首詞的人的面前,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是他身處於那個社會的伴隨他一生的交響曲,他始終無法將自己的愛國之情投註到戰場之上,所以我們才在文學史上看到辛棄疾的這麽多優秀的作品。】

辛棄疾寧肯自己不要有那樣多的優秀作品。

若能收覆山河,其餘舍了又如何?

不過,什麽是交響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